家的整理: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则

690 00

来自日本超级主妇、整理达人的51个生活思考,涵盖家居整理与收纳,省时省力的家务秘诀,家庭财务管理,家人时间管理等人生的方方面面。

作者
井田典子 Noriko Ida
出版社
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
发行日期
2020-09-01
ISBN
9787559449825
家的整理: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则

家的整理: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则
前言

我的祖辈在地方上是极具声望的大家族,平日里经常有人来家里做客送礼。因此,虽然老家的房子面积还算比较大,但堆放的东西也比较多。年幼的我深深地感受到物品的收纳与整理不是一件易事,于是在心里对未来有了一个模糊的规划:“将来我自己的家,一定要是清清爽爽的,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家。”

结婚后,我搬到了离老家很远的地方,虽然会感到有些寂寞,但同时也充满了期待,期待属于自己的未来幸福之家。然而,结婚后我一直没能怀上孩子,也接受了不孕治疗。就在治疗一直没有成效,自己都快要放弃的时候,我终于有了第一个孩子。婚后五年终于降临的第一个孩子是那么的可爱,以至于我仍记得自己在日记里写道:“老天爷,谢谢你。”
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作为母亲,我愿意为了我的孩子倾尽所有。孩子承载了我们满满的爱与期待,也许他也在拼命努力来回应家人们给予的期望。

我的大儿子茁壮地成长,可自从进入青春期,遇到一些烦心事之后,开始变成一个“不良少年”,我成了“不良少年的家长”。那两年里,我和大儿子鲜少交谈。他每天带着便当出门,日复一日。我不知道他是否去了学校,是否有认真上课。那些等待儿子回家的失落的漫漫长夜,我常常在记录家庭收支,或是在处理家事中度过。

我发现哪怕只是整理一个小小的抽屉,心情都会变得平静下来。整理家,仿佛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内心。

把看得见的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,看不见的内心也不再杂乱。我自己在改变,对待儿子的方式也在一点点地发生变化。

育儿这件事的对象,是人。当然不会总如想象般顺利。但是,当我意识到家务、时间、金钱这些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理时,我慢慢地从这些事情上找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慰藉。

整理好物品,然后归置收纳。并不仅仅是这些,我也在思考如何设计能够让整理变得更加便利的活动路线,以及让物品不那么容易凌乱的摆放顺序。我会把对于家事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,在我所在的“友之会”家庭主妇小社团中进行分享。渐渐地,一些机构邀请我去做演讲,一些朋友也会邀请我去他们家帮忙整理家务。

我在前年取得了1 级整理收纳咨询师的资格认证。这也是因为我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年,并且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,我才能有自己的时间。在期待着属于我们老两口的二人世界的同时,我也常常在想,希望能够围绕“物品与心灵的整理”这个主题来做点能够帮助到大家的事情。

家庭生活,就是不断地试错。我觉得,这么多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所摸索出来的生活经验,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。

本书以家务整理的思路为中心,介绍我在“友之会”所学到的关于家务的一些看法,以及我平时的生活方式等。

“舒适的生活方式”,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各不相同。在人生的舞台上,每一秒都在不断变化。人际关系、工作、育儿等很多事情不会那么顺心,但“家事”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,做得越多,结果就越让我们快乐。当生活让你感到烦闷无助的时候,希望本书能够为你打开新的一扇窗。

CHAPTER 1 整理与收纳

如果把“整理”当作目的,整理家务就会变成一项痛苦的负担。整理,其实是带领我们通向舒适而充实生活的入口。品尝美食、安然入睡、放松身心等平淡的小幸福,在一个杂乱的房间里是很难完成的。要不要试着把嫌麻烦的情绪先放在一边,把“舒适的生活”这个礼物送给今天和明天的自己呢?整理不是一项“负担”,而是“美好未来”的铺垫。

我所追求的,是可以随时招待客人的家

我在23 岁的时候和我先生结婚,然后开始一起生活。我们在东京都与神奈川县的交界处租了一处只有两个房间的老房子,卫生间是汲取式1 的。但即使是这种条件,在1983 年的时候,每年的租金也要4.4 万日元,这对于当时家庭年收入只有15 万日元的我们小两口来说,除去房租后,日子过得相当紧张。而东京迪士尼刚好在那一年建成,因此很多老家的亲戚朋友陆陆续续来迪士尼玩的时候,都会到我家来借宿。

当时,我们把一个面积约为10 平方米、放了两个衣柜的房间作为卧室,把面积约7 平方米、仅放置了碗柜和矮桌的房间作为客厅,客人来我家的话就只能留宿在客厅。

那时,我在家里开办了一个补习班,进进出出的人非常多,因此即使空间较为狭小,我也会尽可能地有效使用每一寸面积,这种习惯似乎已经成为我的生活准则。

后来,我们有了孩子,又搬了三次家。现在我们住的是日本泡沫经济期结束后购置的独栋房屋。一直到不久前我都还在经营少儿补习班,因此一楼的客厅、餐厅、厨房与和式房间平时都是开放使用的。

由于厨房也是开放式的布局,所以我们家的一楼就是一个“公共空间”,需要让每一寸空间都发挥最大效用。

室内的布置,有以下五个要点:

① 不要增加可有可无的垫子等(让地板尽可能地露出来);

② 正面墙面视线以上的部分尽量不要浪费(制造留白的感觉);

③ 尽可能把桌面和柜面收拾整洁(露出桌面);

④ 书架和玩具箱等尽可能地放在门口侧面或背面(尽量保持色彩谐调);

⑤ 在房间里设置一个角落,专门摆放孩子们手工制作的作品(精心挑选作品,让孩子们体会欣赏的快乐)。

“不要让人感到目不暇接。”也就是说,制造一些留白,让眼睛能够小憩,这是空间布置中十分重要的。

由于一楼是学生们经常出入的地方,我让我的家人也一起配合,调整了一些习惯。“客厅和餐厅的地上不放置多余物品”“吃完饭擦完桌子以后,桌子上不放置任何物品”等,都是一些很小的规则,但只要执行起来,家里的舒适感就会截然不同。孩子们白天会在客厅学习或者玩耍,但只要是补习班有课,孩子们就会把各自的物品带回自己的房间,自然而然地养成有效使用房屋空间的好习惯,还能学会整理收纳自己的物品。

即使不能提供多么特别的款待,我们家也总是保持着随时可以招待客人的状态。我想以这样的家为目标,打造清爽愉悦的生活。

生活是琐碎细节的堆积。有时太忙了,或者太累了,我和家人也会没有余力去整理。这时候,一想到“我好不容易收拾好的又乱了”就会变得烦躁,然后变得讨厌这样的自己。

总是追求理想的状态,往往会使自己变得很痛苦。所以,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思考方式。

不是一味地追求“永远不会变乱的家”,而是让家“即使变乱了,也能够重回原样”。多余的物品是造成家里凌乱的一个重要因素,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挑选摆放的物品,控制物品的数量。进一步地确定每个物品放置的场所,尽可能地减少收拾的时候想不起来某个物品放置在什么地方的烦恼。也就是说,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个“能够轻松维持整洁”的秩序,并且保证每个家庭成员都知道如何去执行。

我们从早上醒来到晚上入睡的这段时间,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家务。我们对于吃饭、泡澡、去卫生间等这些日常的事情习以为常,而为什么一到做家务,就会觉得像苦行僧一样痛苦呢?并且,如果家人之间没有平衡好家务分担的话,经常会觉得不公平,觉得“为什么家务都要我来做”等。

不要把家务当作敌对面,我更希望把家务当成一个伙伴,是它支持着现在的我,这样想的话就能够稍微减轻自己的压力。在我每日的生活中,我一直都在思考,如何把家务中大家都最爱拖延的“整理”这一部分,变得更轻松一点。

“范围的划定”,是一切的开始

“为自己的生活划定一个范围。”——听到这句话,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也许是被约束而不自由的生活。

而事实正好相反。

物品、空间、金钱、时间、体力、资源,这些都是有限的。划定一个范围,仅依靠范围内的物品生活,恰恰明确了对自己和家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。只有舍弃不必要的物品,才能充实而满足地生活。

在当今社会,物品获取成本越来越低,丰富而诱人的广告宣传令人眼花缭乱。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购入了很多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。

这些东西究竟是不是必需品?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真的想拥有它们?我们从未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,就过上了被消费过剩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。

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物品、空间、金钱…… 这些东西的“量”,与我们自身以及房子的容量相比,是匹配的吗?

如果有一把生活的刻度尺,我们就能够进行判断了。比如,以收纳为例,如果有人对你说“全都交给你了,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”,一瞬间可能感觉非常自由,但下一秒可能就会觉得不知所措。

但是,如果有人对你说“你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随意摆放,但是物品的数量不能超过这个柜子能够收纳的量”,感觉怎么样呢?从众多的必要物品和心仪物品中进行挑选,让大脑和心灵都充分运转,是能够感受快乐、体现创意的过程。

正因为有限制的存在,我们才能体会到自由的快乐。不爱收拾屋子的人,先试着确定一个“范围”吧。壁柜、抽屉等空间都是有限的。“食物的库存不能超过食品柜能够储存的容量”,“书籍的量不能超过这个柜子能够放置的空间”…… 只要划定了范围,之后再如何处理,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。乐趣和创意就从这里产生。

在划定收纳的“范围”时,大家可以试试“近、简、便”的思考方式。

“近”,就是在收纳时,要注意平时常用的物品要尽量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。

“简”,就是“简单”。拆除物品的封皮、外包装等,收纳起来就能够更加精简。

“便”,就是“方便”。收纳时,要尽量考虑到物品易放易取,这样物品放在哪儿和怎么放就会非常清楚,收纳也会变得更加简单。

不仅仅是收纳,“范围的划定”还适用于很多其他的事情。总感觉时间不够用,是不是因为在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对时间进行分配呢?钱不够花,也许是因为没有制定预算?

“范围”意识,能够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。

相关图书

没有相关内容!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